浣溪沙·山寺微茫背夕曛
王国维〔近现代〕
山寺微茫背夕曛,鸟飞不到半山昏。上方孤磬定行云。
试上高峰窥皓月,偶开天眼觑红尘。可怜身是眼中人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山寺背对着夕阳的光晕,在余晖下显得影廓模糊。飞鸟刚飞到半山腰,山脉便隐藏在昏暗的影子之中了。这时,寺院中的磬声悠扬地响起,仿佛把山间的云彩都定格住了。
试着登上高峰窥视皎洁的明月,偶然得以天眼来审视世俗红尘,只是可怜自己也只不过是看到的俗人之一罢了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,双调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三平韵,下阕三句两平韵。
微茫:隐约,模糊。
夕曛(xūn):日落时的余晖。
上方:寺庙。
磬(qìng):佛寺中钵形的打击乐器,用铜制成。
定行云:即《列子·汤问》“响遏行云”之意。
天眼
赏析
上阕“山寺微茫”一起四字,便引人抬眼望向半天高处,显示一极崇高渺茫之境,复益之以“背夕曛”,乃更增加无限要渺幽微之感。黄仲则《都门秋思》有句云“夕阳劝客登楼去”,于四野苍茫之中,而举目遥见高峰层楼之上独留此一片夕阳,发出无限之诱惑,令人兴攀跻之念,故曰“劝客登楼去”,此一“劝”字固极妙也。静安词之“夕曛”,较仲则所云“夕阳”者其时间当更为晏晚,而其光色亦当更为黯淡,然其为诱惑,则或更有过之。常人贵远而贱近,每于其所愈不能知、愈不可得者,则其渴慕之心亦愈切。故静安先生不曰“对”夕曛,而曰“背夕曛”,乃益更增人之遐思幽想也。人于此尘杂烦乱之生活中,恍惚焉一瞥哲理之灵光,而此灵光又复渺远幽
创作背景
这是一首哲理词,由于词人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哲学和佛教思想的影响,1905年夏归海宁时登硖山作此词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国维著,王国维词集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3.06,第23页
2、
本社编 黄拔荆选注,词曲荟萃 元明清词一百首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6年09月第1版,第184页
简析
《浣溪沙·山寺微茫背夕曛》历来被奉为《人间词》中的上乘之作。上阕写了词人傍晚在寺中的所见所闻,下阕抒发由此产生的联想,全词意境开阔、风格高奇。词人登高望远,俯瞰茫茫红尘中的芸芸众生,他认识到其实自己是众生中的一员,如此清醒的悲悯情怀,为全词注入了更深长的意蕴。
清平乐·会昌
毛泽东〔近现代〕
东方欲晓,莫道君行早。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。
会昌城外高峰,颠连直接东溟。战士指看南粤,更加郁郁葱葱。
梅岭三章
陈毅〔近现代〕
一九三六年冬,梅山被围。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,虑不得脱,得诗三首留衣底。旋围解。
断头今日意如何?创业艰难百战多。
此去泉台招旧部,旌旗十万斩阎罗。
南国烽烟正十年,此头须向国门悬。
后死诸君多努力,捷报飞来当纸钱。
投身革命即为家,血雨腥风应有涯。
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。